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皮克斯 Pixar

(上圖)皮克斯最重要的三個人。左為皮克斯最早的創辦人Ed Catmull,中為還沒得癌症之前胖胖的Steve Jobs,右為John Lasster創造皮克斯傳奇的重要推手,動畫師出身,現在身兼皮克斯與迪士尼的動畫廠總裁兼創意總監




對於皮克斯的認識,多數人是從玩具總動員開始,但是很少人知道早在玩具總動員上映的十六年前(1979)皮克斯就已經成立,只是那時後還不叫皮克斯,做的也不是電腦動畫電影。
卡特莫爾(Ed Catmull)是電腦動畫的先驅,早在他還是研究生的時候就嘗試用電腦動畫做出一隻會動的手,當時根本沒人認為電腦是可以拿來做動畫的。但他看出了電腦動畫的潛力,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創立了皮克斯的前身,之後工作室被喬治盧卡斯(就是鼎鼎大名的星際大戰系列導演)旗下的電影公司Lucasfilm買下,他們認為用電腦來創作電影的美夢終於有機會成真了,但其實盧卡斯想的是以電腦改善剪接的流程,他壓根不認為電腦動畫是可以拿來用在電影的,更別說是一部電影從投到尾都是電腦動畫(當時的電腦動畫不只沒辦法看起來很真,連解析度無法達到電影的水準)。

雖然在電腦動畫的技術不斷進步,但他們發現真的做出一部動畫長片時,連他們自己都覺得無聊,證明完成一部動畫長片需要的不只是技術的突破,還需要一個會說故事的人,因緣際會下,他們認識了一名剛被解雇的迪士尼動畫師--約翰拉薩特(John Lasseter)。卡特莫爾熱情的邀請拉薩特進到他們的團隊,甚至不惜讓拉薩特掛著奇怪的職位留在團隊裡(對當時還在喬治盧卡斯旗下的皮克斯只是負責做特效或是用電腦改善電影製程,照理來說根本不需要“動畫師”),因為他知道拉薩特所具備經過迪士尼訓練的說故事能力正是他們原本所欠缺的,拉薩特也沒讓他們失望,將過去迪士尼黃金時期的許多說故事的原則帶進了皮克斯,“說好故事”成了皮克斯的堅持,也造就了未來的輝煌傳奇。
當時還沒有皮克斯這個名字的這個電腦動畫工作室對喬治盧卡斯來說只是個賠錢的燙手山芋,到處找人買但是最後都沒談成,最後被一個創立蘋果電腦並帶領蘋果電腦打下大片江山卻反而被自己的董事會掃地出門的矽谷金童以五百萬美金買下,那個人就是之後又重回蘋果並帶領蘋果再創高峰的賈伯斯(Steve Jobs),賈伯斯認為電腦繪圖是很有潛力的,就像當年電腦還貴的要死的時候他就覺得以後大家都會一人一台電腦而推出蘋果電腦那樣,他很看好皮克斯,但絕對不是拿來出動畫電影,而是電腦繪圖相關的軟硬體。皮克斯變成了半間硬體公司,專門賣皮克斯影像電腦(Pixar Image Computer),公司也在這時候才正式定名Pixar。但是市場太小,電腦賣得不好,只能靠做廣告或是賣他們發明的軟體賺點錢,皮克斯仍是個賠錢貨,每年賠掉賈伯斯幾百萬美金(據說賈伯斯以五百萬買下皮克斯之後的十年,又再賠掉了當初買下金額的十倍之多),但皮克斯的員工還是懷抱著以電腦製作出一部動畫長片的夢想。終於賈伯斯忍不住了,他賣掉了硬體還有其他賠錢的部門。但他終究還是沒把整間公司賣掉,究竟他還打算在這個爛公司上賠掉多少錢大家都等著看笑話,至於賈伯斯究竟是眼光卓越而選擇留住皮克斯還是只是不想認輸覺得總有一天他能讓皮克斯賺錢就不得而知了…

終於,皮克斯開始跟迪士尼搭上線,但是不是要做動畫長片,而是以皮克斯的CAPS技術幫忙迪士尼的動畫長片畫背景,包括了獅子王、美女與野獸、小美人魚等等,這個好機會也讓皮克斯漸漸得到迪士尼的信任,雙方在1991一年簽下了三部動畫的合約,皮克斯終於得到了奧援而且剛好是他們心中的偶像動畫界的大老迪士尼公司,醞釀已久的第一部電腦長篇動畫《玩具總動員》(Toy Story,1995)也終於開始製作。

但是製作出的動畫從來沒有超過十分鐘的皮克斯究竟能不能做出片長一個多小時的動畫長片令人懷疑,玩具總動員的預算也不斷上修,甚至讓老闆賈伯斯一度想將皮克斯脫手。終於耗時了四年,皮克斯完成了77分鐘1651個鏡頭的玩具總動員,第一部的電腦動畫長片就為他們賺進全球三億五千萬的票房。經歷十五年的披荊斬棘,皮克斯終於修成正果,之後推出的電影部部賣座,卻仍然保有他們說好故事的堅持,並不斷地在技術上突破,也讓當年財大氣粗好不容易才肯出錢讓皮克斯做動畫長片的迪士尼以74億美金在2006年把皮克斯買下來(當年賈伯斯買皮克斯時只花了五百萬美金)。
玩具總動員大成功後,迪士尼也食髓知味要求皮克斯以錄影帶的形式推出續集(那段時間迪士尼為自己賣座的動畫長片以較低的製作成本推出續集,也因此在後來砸壞自家的招牌),但皮克斯堅持不肯,決定再以上院線的動畫長片的製作規格來推出《玩具總動員2(Toy Story 2,1999),事後也證明皮克斯的眼光是正確的。皮克斯曾與迪士尼一度決裂,負責勞心勞力發想製作的是皮克斯,迪士尼只要負責行銷,雙方票房卻是五五對分,皮克斯漸漸壯大後對於一開始合約的不公平感到不滿,開始尋找其他電影公司為他們發行,迪士尼也不甘示弱開始製作他們自己的《玩具總動員3》(因為合約裡面迪士尼有所有皮克斯動畫的版權,可以把卡通人物放在迪士尼樂園,也可以自己推出續集),據說當時的劇情是巴斯光年壞了要送回台灣修理,可是後來迪士尼還是害怕曾經手下的金雞母拱手讓人決定乾脆把皮克斯買了下來。

皮克斯吸引了許多人才,也樂於提攜後進,《玩具總動員》的動畫師Pete Docter之後也自己當上導演推出《怪獸電力公司》(Monster Inc. ,2001)跟《天外奇蹟》(Up,2009)。《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2003)與《瓦力》(Wall.E,2008)的導演Andrew Stanton也曾是《玩具總動員》的角色設計。 皮克斯也大膽啓用外來新人,曾在華納旗下推出動畫長片《鐵巨人》(The Iron Giant,1999)Brad Bird剛到皮克斯就接下導演推出皮克斯第一部以人為主角的電影《超人特攻隊》(The Incredibles,2004),緊接著也在2007年推出《料理鼠王》(Ratatouille,2007)。皮克斯一直維持著以導演為首建立團隊,大家有自己負責的電影輪流推出,但是故事由所有的人一起發想,所以每部皮克斯電影的編劇都掛一堆人,但也因為這種一人負責但是團隊合作的制度,確保皮克斯故事的品質,卻能保有不同的導演領導所帶來的不同特色。


皮克斯也開始進入了新舊交接的時代,除了Pete Docter確定要拍怪獸電力公司2之外,Andrew Stanton跑去執導真人電影:《John Carter of Mars》預計在2012上映,Brad Bird拍不可能的任務第四集,John Lasster在執導《玩具總動員1、2》後,《玩具總動員3》(Toy Story 3,2010)將導演的位置交給了曾擔任《海底總動員》與《怪獸電力公司》的共同導演的Lee Unkrich,接班意味濃厚。 創造二十一世紀出電腦動畫奇蹟的皮克斯究竟能繼續延續他們的動畫霸業還是會面臨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