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最開始我還是要對《賽德克‧巴萊》歌功頌德一番,不單是他花了七億多,更在於他打開了台灣電影不曾有過的史詩格局,但是如此開創一個國家電影新紀元的導演,這卻是他第二個劇情長片,光這點魏德聖在台灣電影史就留名了,而究竟是如何的突破,僅就我所知道的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以台灣彷彿人人知道但其實大家都只知道莫那魯道的霧社事件作為故事的主軸,全片以賽德克語、日語、台語發音來呈現當時的真實情況就是很有勇氣的冒險做法。一切回歸史實是《賽》對於劇情的處理態度,但如此似乎也間接導致劇情衝突與張力不足的致命傷。
我認為全片最大問題在敘事,在故事本身劇情衝突就不夠強烈的前提下,魏德聖太貪心留下太多東西,讓整部電影從頭到尾一直缺乏一種一氣呵成的感覺,前一段被帶起來的情緒,又被下一段突如其來的打鬥所中止,我覺得這是很可惜的,相比之下我覺得《海角七号》的故事節奏洗鍊許多,不知是不是《賽》在魏德聖心中分量太大而捨不得剪,不得不說分上下兩集頗有騙錢之嫌,上集片長144分,下集片長132分,總共4小時36分真的是有點誇張了,我覺得合成一部三小時出頭的電影差不多,或許也能為《賽》毀譽參半的影評扳回一點顏面。
還是要說些好話。電影的分工極細,商業大片更是如此,每個工作每一張嘴都是要花錢,因此電影要做出點樣子,花大錢是無可避免的不歸路。撇開被大陸人搞壞的特效不說,其他各個的技術層面《賽》的確做出所花的錢該有的格局,也是台灣影史前所未見的。
首先在音樂部分用了常在好萊塢電影用的管絃樂,再回來搭配原住民自己的音樂,我覺得是個很棒的選擇,激情的音樂很容易就能激發觀眾的情緒共鳴,整個《賽》的原聲帶不輸好萊塢水準,至於負責配樂的何國杰到底是否有抄襲之嫌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美術方面更是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地步,找來日本的美術大師種田陽平,曾擔任許多知名電影的美術指導,如岩井俊二的《花與愛麗絲》及昆丁塔倫提諾的《追殺比爾I》,花8000萬在林口搭起的霧社村讓整部電影的質感油然而生,今年金馬獎應該沒人是對手。
擔任攝影的秦鼎昌也是魏德聖前作《海角七号》的攝影,近期賣座的《聽說》、《雞排英雄》的攝影也都是他,我個人並沒有特別喜歡他是因為他的攝影過度自然,自然到有點不太像電影了,可能也跟他許多的電視劇經歷有關。有趣的是到了《賽》整個攝影的質感與層次跟以前不太一樣了,還有更靈活的攝影機運動,看得出在預算更加充足的情況下,有了更多資源挹注在燈光與攝影上面,去克服地形的阻礙,加上美術、服裝的高水準讓攝影相得益彰,更說明電影的各個技術層面是環環相扣需互相配合的。魏德聖跟秦鼎昌早在拍楊德昌的《麻將》的時候就已經認識,兩人十幾年的交情從魏德聖最開始兩百萬的《賽德克‧巴萊》短片就是由秦鼎昌擔任攝影,看著友人一步步地築夢,秦鼎昌感觸應該特別深。
魏德聖導演之路的開啟,來自於楊德昌,原本魏德聖在楊德昌的《麻將》擔任場務道具的主任,被拉進導演組後因為《麻將》的拍攝一再延期,原本的副導演離職,讓魏德聖陰錯陽差當上了副導演,也從楊德昌身上看到了對電影的堅持,之後陳國富的《雙瞳》,魏德聖擔任副導,讓他了解到好萊塢的製作模式,從2000年就完成的《賽德克‧巴萊》劇本,終於能在十年後得以完成,這其中讓魏德聖名利雙收的《海角七号》裡面的小人物故事,或許就是魏德聖自己的寫照。
《賽德克‧巴萊》七億多的製作,是否就代表台灣電影的起死回生?我覺得倒未必。台灣近年來賣座的商業電影不論是《海角七号》、《聽說》、《艋舺》,似乎還是侷限於一個個的特殊個案,而且沒有辦法像國外一個固定的模式如商品般生產出電影,幕後技術人員的不足更凸顯台灣電影的結構性問題,音效就是杜篤之,剪接就是廖慶松、陳博文,有人說如果同時台灣有兩部大片開拍,人就不夠用了。政府的輔導金只是飲鴆止渴,養成台灣電影人習慣仰政府之鼻息,卻忘了電影的收入終究靠的還是票房的挹注,說出吸引人的故事才是根本。
《賽德克‧巴萊》為台灣商業電影的另一種可能撒了種,要茁壯還得靠台灣電影圈裡更多的「賽德克巴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