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台灣 Taiwan|1983|35mm|166min|IMDb:6.9
Google大神《海灘的一天》居然找不到一張像樣的海報,只好放楊德昌的照片了
很高興因為金馬影展的關係,有機會看到偶像楊德昌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海灘的一天》,據說這部電影台灣沒有發DVD,原始拷貝版權不明,平常要看到可能不是那麼容易了,可是哪天楊德昌逝世十周年之類的活動如果有重映,大家一定要記得去看~
楊德昌厲害的地方在於:一個學理工的,卻能將人性描繪得如此深入;同時身為一個男人,卻能將女性刻劃得與男性同樣精準。《海灘的一天》說穿了是部女性成長電影,描述留外功成名就的鋼琴家蔚青(胡茵夢)與闊別多年的昔日男友佳森的妹妹佳莉(張艾嘉)重逢,佳莉講起了這些年的事,出身南部傳統醫師家庭的她與念醫學系的佳森一同北上求學,哥哥原本與念音樂系的蔚青交往感情穩定,卻因為父母之命跟醫師之女結婚,蔚青傷心決定出國留學時,同樣遇到父母之命困境的佳莉卻決定連夜逃家與男友德偉偷偷結婚。相對於哥哥婚後生活的抑鬱,原以為追求自己的幸福得以一帆風順的佳莉卻因為德偉事業上的成功,兩人關係嫌隙日深,一日,佳莉得知海邊發現寫著多日未歸的丈夫名字的藥瓶,卻不見丈夫屍首,究竟丈夫已死?或是失蹤?海灘尋夫的一天又如其他重大的人生事件一樣,改變了佳莉的一生。
全片以非線性的敘事方式進行,雖然今天來看敘事手法不算前衛,尤其好萊塢常常看到,但台灣導演真的能駕馭這種跳躍的敘事方式的沒幾個。再加上楊德昌的電影常能看到透過不同角色的故事互相對照,映照出都市生活裡的眾生相,例如德偉與他一起創業的阿財,前者原本是個性溫和愛家的好男人,隨著經濟的起飛在金錢中迷失了自我,後者遊戲人間,一直沒有穩定的對象,卻能順著時勢浮沉而持守自己的信念。人生的選擇沒有絕對的好壞對錯,重要的是該怎麼依照自己的個性選擇適合活著的方式,電影不該只是給我們個簡單的價值判準,反而應該藉由勾勒不同人的故事,讓我們思索自己的人生,這或許也是許多電影大師的電影跟一般好萊塢電影的差別。
片中也大量運用畫外音(畫面以外的聲音,有時觀眾甚至不知道發出聲音的來源是什麼),例如當佳森知道自己必須娶父親同為醫師的朋友的女兒又不敢違抗時,選擇獨自一人到學校對著牆壁投棒球洩憤,但明明畫面已經剪回”現在”蔚青與佳莉的對話,棒球撞擊牆壁發出的聲音還是在迴盪著,彷彿佳森的悔恨穿透了時間,如今還是這麼清晰可見。另一個絕妙的一段是佳森與佳莉的爸爸,因為是從日據時代以來的醫師,過著看似高雅享受著文化的生活,在家裡放著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緊接著突然剪回佳莉小時候,在爸爸的診所裡面不小心看到爸爸在調戲著護士,但田園交響曲仍在撥放著,這時我們知道這個田園交響曲不是來自上一場戲的黑膠唱片了,但是接續到下一場戲的田園交響曲,彷彿對看似生活嚴謹高雅的爸爸卻也無法抵擋情慾的誘惑,做了尖銳的諷刺,而看似全能的爸爸事後也只能靠媽媽幫他擦屁股,更是一種諷刺。
片中台大的背景,還看得到1983年台大對面的台一牛奶大王,念醫學院的佳森看的解剖圖譜Netter’s,竟與二十多年後我們看的長得如出一轍,讓我看海灘的一天時覺得格外的親切。《海灘的一天》已經看得出楊德昌喜歡拍台北市的大樓,大樓玻璃映照的倒影,彷彿這個城市的人們都被困在其中,雖然只是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卻足以讓他一鳴驚人,而他後來的六部電影,也都以台北為背景,科畫了不同時代發生在台北的故事。
楊德昌不是電影科班出身,更精確的說,他是交大電控畢業的,畢業之後繼續到美國念電機研究所,對家人有所交待後他跑去南加大念電影,但是只念了半年就受不了電影教育的僵化不念了,在美國當起了電腦工程師,一當就是七年。讓後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在美國看了德國新電影大師荷索(Werner Herzog)的《天譴》(Aguirre, the Wrath of God)深受震撼,他才了解原來不用很多錢,也能拍出如此讓人震撼的電影。於是他回到台灣拍電影,這一拍,就是一輩子,在美國的十年,讓他以不一樣的眼光,重新看待這個他土生土長的地方,隨著台灣經濟起飛與社會變遷,楊德昌用自己的方式帶出了都市生活的冷酷與過去美好時代的嚮往,他的電影充滿了邏輯的結構與理性的思考,卻不時透出一股人文關懷的光輝,他的電影風格不只在台灣獨樹一幟,在國際上也堪稱大師。一生創作了八部電影,2000年《一一》拿到了坎城最佳導演,誰也沒想到,那竟是他的遺作,《一一》之後楊德昌開始籌畫動畫長片《追風》,從被診斷出大腸癌到2007過世,不曾停止他的創作。台灣電影工業的沒落與政府的漠視讓他選擇在晚年遠走美國,到目前,《一一》還不曾在台灣戲院做過商業放映。
如果沒有看過楊德昌的電影,別再說台灣電影工業毀於以前的台灣新電影,電影有太多的可能與樣貌被簡單畫一的商業電影所抹殺,到底什麼叫做”好看的電影”或許是我們可以細細思索的。
在網路上看別人的影評時,我看到有人引用了席慕蓉的詩「酒的解釋 ─新醅」其中一段來詮釋《海灘的一天》,我覺得十分貼切
在釀造的過程裡 其實
沒有什麼是我自己可以把握的
包括溫度與濕度
包括幸福
沒有什麼是我自己可以把握的
包括溫度與濕度
包括幸福
P.S.張艾嘉演《海灘的一天》時已經30歲了,演起北一女的學生看起來居然如此自然,堪稱上個時代的陳妍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